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Data Structure_堆_二叉树_并查集
阅读量:6295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2

本文共 16833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6 分钟。

堆这种数据结构的应用很广泛,比较常用的就是优先队列。普通的队列就是先进先出,后进后出。优先队列就不太一样,出队顺序和入队顺序没有关系,只和这个队列的优先级相关,比如去医院看病,你来的早不一定是先看你,因为病情严重的病人可能需要优先接受治疗,这就和时间顺序没有必然联系。优先队列最频繁的应用就是操作系统,操作系统的执行是划分成一个一个的时间片的,每一次在时间片里面的执行的任务是选择优先级最高的队列,如果一开始这个优先级是固定的可能就很好选,但是在操作系统里面这个优先级是动态变化的,随着执行变化的,所以每一次如果要变化,就可以使用优先队列来维护,每一次进或者出都动态着在优先队列里面变化。在游戏中也有使用到,比如攻击对象,也是一个优先队列。所以优先队列比较适合处理一些动态变化的问题,当然对于静态的问题也可以求解,比如求解1000个数字的前100位出来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排序了,,但是这样多此一举,直接构造一个优先队列,然后出的时候出一百次最大的元素即可。这个时候算法的复杂度就是NlogN,如果使用优先队列可以降到NlogM的级别。

入队 出队
普通数组 O(1) O(n)
顺序数组 O(n) O(1)
O(lgn) O(lgn)

现在就要用堆来实现一个优先队列堆一般都是树形结构:

img_3eee9eaec3f34b1790431debfac97c06.png
二叉堆就和二叉树有点相像,没一个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,而且任何一个字节点都不会大于它的父节点,当然这样构造出来的就是一个最大堆了,也可以每一个子节点不小于它的父节点,这样就是最小堆了。而且,这个二叉堆一定是一个完全二叉树,非最后一层的节点一定要是满的,最后一层的节点一定要集中在左边:
img_35e46fb3c5a0192d8a6683eb9ddb7bcb.png
这个性质,非常好,所以可以用给一个数组来表示堆。另外,层数越高并不意味着数值就越大或者越小,可以从右边的图看的出来。
img_05230dcfc66c3621c3f3aba1a8d3373a.png
可以看的出来,每一个节点子节点都是父节点的两倍。对于一个子节点,想要找到它的父类就直接/2即可,这里用的是四舍五入的除法,所以直接就向下取整了。父节点找子节点,左孩子2i,右孩子2i+1即可。
首先是建立一个堆,这个还是蛮简单的:

template
class MaxHeap {private: item *data; int count = 0;public: MaxHeap(int capacity){ data = new item[capacity + 1]; count = 0; } ~MaxHeap(){ delete[] data; } int size(){ return count; } bool isEmpty(){ return count == 0; }};

对于插入一个元素其实也很简单,直接放到最后然后再一步一步的浮上来。新加入的那个元素和他的父亲对比,如果是大于它父亲那么就交换,只到是不大于或者是到了1。因为如果是小于父亲节点那就本身是正确的,如果不终止,再往下比那就是比较其他的元素了,但是其他元素本来就是正确的,所以不需要比较直接结束好了。

void shiftUp(int index) {        while (index > 1 && data[index / 2] < data[index]) {            swap(data[index / 2], data[index]);            index /= 2;        }    }    void insert(item number) {        assert(count + 1 <= capacity);        data[count + 1] = number;        count++;        shiftUp(count);    }

这样就完成了插入。对于弹出最大的元素就有点边界问题要讨论了。这是一个完全二叉树,所以只有左节点没有右节点,所以首先先要判断是不是有做孩子,也就是越界的问题了,如果没有就继续判断有没有右孩子,有的话就左右孩子比较咯,哪个大就拿哪个出来,在把最大的拿出来和原节点比较即可。这里就需要一个额外的变量了。

void shiftDown(int index) {        while (2 * index <= count) {            int change = 2 * index;            if (change + 1 < count && data[change + 1] > data[change]) {                change++;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if (data[change] <= data[index]) {                break;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swap(data[change], data[index]);            index = change;        }    }    item pop() {        assert(count > 0);        item target = data[1];        swap(data[1], data[count]);        count--;        shiftDown(1);        return target;    }

这样就完成了弹出,弹出的就是最大的数字。事实上这样是可以直接做排序操作的。

现在使用的堆数据结构,是通过不断的交换元素来达到符合堆这个数据结构的目的,但是如果堆里面的元素不是数字,而是字符串或者是很长很长的其他复杂的数据结构,那么交换起来效率就很低,而且这样的话索引起来也有难度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于是就引入了索引堆来解决:

img_36a9b95bd2ecfcc244290c5b2f8f06a9.png
每一个元素加上一个索引值
img_a3051dec406188b952c2a3dce9b427d4.png
交换的时候就只是需要交换索引值即可,第一个元素的索引是10,那么就是对应着索引下标的62。对于查找,也很简单,直接索引下标即可。修改起来也很简单,大致是和之前一样,只不过是修改的时候就是修改索引即可。
首先是对于索引堆的创建,我们不仅仅是要一个存储数据的数组,还要一个存储索引的数组,因为最后改变的是使用索引,索引对应下的数组是不变的。:

template
class IndexHeap {private: item *indexes; item *data; int count; int capacity;

shiftDown和shiftUp操作其实就是变一下,把交换的对象换成索引即可:

void shiftUp(int k) {        while (k > 1 && data[indexes[k / 2]] < data[indexes[k]]) {            swap(indexes[k / 2], indexes[k]);            k /= 2;        }    }    void shitDown(int k) {        while (2 * k <= count) {            int change = 2 * k;            if (change + 1 <= count && data[indexes[change]] < data[indexes[change + 1]]) {                change++;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if (data[indexes[change]] <= data[indexes[k]]) {                break;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swap(indexes[change], indexes[k]);            k = change;        }    }

弹出和插入都是一样的:

void insert(int i, item itemNumber) {        assert(count + 1 <= capacity);        assert(i + 1 >= 1 && i + 1 < capacity);        i++;        data[i] = itemNumber;        indexes[++count] = i;        shiftUp(count);    }    item extractMax(){        item num = data[indexes[1]];        swap(indexes[1], indexes[count]);        count -- ;        shitDown(1);        return num;    }

主要的变化就是对于改变对应索引下的一个元素。改变了之后,我们要知道这个元素的索引是在这个堆的第几个位置才可以进行shift操作,之后还要进行shifDown和shiftUp操作,因为不知道它是可以上浮还是下沉。

void change(int i, item itemNumber){        i += 1;        data[i] = itemNumber;        for (int j = 1; j <= count; ++j) {            if (indexes[j] == i){                shiftUp(j);                shitDown(j);                return;            }        }    }

但是这个种改变方法最差的情况下是O(nlogn),最后还可以使用一种反向查找的方法进行改进,可以将复杂度提升到O(1)。使用一个reverse数组存储当前索引所在的位置,只有在修改了元素之后就可以直接用O(1)的复杂度从reverse中取出来了。所以有reverse[index[i]] = i,reverse[index]就可以找到当前的元素的位置了。修改代码很简单,reverse和index是绑定在一起的,所以只要index变的地方reverse也要变的。

template
class IndexMinHeap{private: Item *data; int *indexes; int *reverse; int count; int capacity; void shiftUp( int k ){ while( k > 1 && data[indexes[k/2]] > data[indexes[k]] ){ swap( indexes[k/2] , indexes[k] ); reverse[indexes[k/2]] = k/2; reverse[indexes[k]] = k; k /= 2; } } void shiftDown( int k ){ while( 2*k <= count ){ int j = 2*k; if( j + 1 <= count && data[indexes[j]] > data[indexes[j+1]] ) j += 1; if( data[indexes[k]] <= data[indexes[j]] ) break; swap( indexes[k] , indexes[j] ); reverse[indexes[k]] = k; reverse[indexes[j]] = j; k = j; } }public: IndexMinHeap(int capacity){ data = new Item[capacity+1]; indexes = new int[capacity+1]; reverse = new int[capacity+1]; for( int i = 0 ; i <= capacity ; i ++ ) reverse[i] = 0; count = 0; this->capacity = capacity; } ~IndexMinHeap(){ delete[] data; delete[] indexes; delete[] reverse; } int size(){ return count; } bool isEmpty(){ return count == 0; } void insert(int index, Item item){ assert( count + 1 <= capacity ); assert( index + 1 >= 1 && index + 1 <= capacity ); index += 1; data[index] = item; indexes[count+1] = index; reverse[index] = count+1; count++; shiftUp(count); } Item extractMin(){ assert( count > 0 ); Item ret = data[indexes[1]]; swap( indexes[1] , indexes[count] ); reverse[indexes[count]] = 0; reverse[indexes[1]] = 1; count--; shiftDown(1); return ret; } int extractMinIndex(){ assert( count > 0 ); int ret = indexes[1] - 1; swap( indexes[1] , indexes[count] ); reverse[indexes[count]] = 0; reverse[indexes[1]] = 1; count--; shiftDown(1); return ret; } Item getMin(){ assert( count > 0 ); return data[indexes[1]]; } int getMinIndex(){ assert( count > 0 ); return indexes[1]-1; } bool contain( int index ){ return reverse[index+1] != 0; } Item getItem( int index ){ assert( contain(index) ); return data[index+1]; } void change( int index , Item newItem ){ assert( contain(index) ); index += 1; data[index] = newItem; shiftUp( reverse[index] ); shiftDown( reverse[index] ); }};

堆可以解决的一些问题,首先,就是使用堆来实现优先队列,实现一些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任务执行。可以作为一些低级工具来实现一些高级数据结构。

Tree

二叉树

二叉树比较常用的地方就是查找了,其实就是类似于二分查找法,把数据分成两份,使用logn这样的复杂度来进行查找搜索,但是这样就要求这个数组是有序的。比较常用的实现就是查找表的实现。如果使用顺序数组进行查找,使用的复杂度是logn,相对应的插入元素也是要o(n),因为它要遍历所有的元素找到相对应的位置然后插入。但是二分搜索树就更好一些,插入删除查找都是O(logn)的复杂度。所以,二分搜索树不仅可以查找数据,还可以高效的插入删除等等,效率很高,适合动态维护数据。而且这种方便的数据结构也可以很好的回答数据关系之间的问题。

二分搜索树首先是一颗二叉树:

img_53ae1e0353239e44b6cd90740681dca7.png
每个节点的建值大于左孩子小于右孩子,而以左右孩子为根的子树仍然是二分搜索树。对于堆来说一定是要完全二叉树,但是对于一个二分搜索树来说,是不一定的,所以二叉树就不能用数组来存储了。实现二叉树的结构其实很简单,按照查找表来实现,要有一个建和一个值。

template
class BST{private: struct Node{ Key key; Value value; Node *left; Node *right; Node(Key key, Value value){ this->key = key; this->value = value; this->left = this->right = NULL; } }; Node *root; int count;public: BST(){ root = NULL; count = 0; } ~BST(){ //TODO } int size(){ return count; } bool isEmpty(){ return count == 0; }};

对于插入其实也很简单。首先和当前根节点比较,如果小于就往左边递归,大于就往右边递归,当当前节点是NULL的时候就到达了递归终点,这个时候已经到头了,new一个新的节点返回当前节点即可。

void insert(Key key, Value value){        root = insert(root, key, value);    }private:    Node *insert(Node *node, Key key, Value value){        if (node == NULL){            count ++;            return new Node(key, value);        }        if (node->key == key){            node->value = value;        } else if(key < node->key){            node->left = insert(node->left, key, value);        } else{            node->right = insert(node->right, key, value);        }        return node;    }

二叉树的包含,查找其实都很类似,都是小于往左边找,大于往右边找,只是返回值不一样,操作很常规,比较复杂的是删除操作,要旋转之类的。

Value *search(Node *node, Key key){        if (NULL == node){            return NULL;        } else if(node->key == key){            return &(node->value);        } else if(key < node->key){            return search(node->left, key);        } else{            return search(node->right, key);        }    }    bool contain(Node *node, Key key){        if (NULL == node){            return false;        }        if (node->key == key){            return true;        } else if(key < node->key){            return contain(node->left, key);        } else{            return contain(node->right, key);        }    }};

以上方法都是放在了私有方法里面的,要调用只需要在public里面加上调用即可:

Value *search(Key key){        return search(root, key);    }    bool contain(Key key){        return contain(root, key);    }

对于search的返回值,其实见仁见智,返回node,固定的一个值都可以。但是如果返回的是一个node,那么调用的时候就需要用户知道程序的结构,比如这道直观node节点是啥才能拿出来,这样封装性就不好了;如果返回的是一个值,那么如果为空的时候就回不来了,所以把它的指针作为返回值。

二叉树的遍历方式有三种,前序遍历,中序遍历和后续遍历。前序遍历先访问当前节点,再访问左右节点;中序遍历先访问左节点,再访问自身,最后右节点;后序遍历先访问左右子树最后才访问自身节点。

img_9fe26cade3cc5dfd7734d8355c26e9f5.png
每一个节点都会存在左右子树,用三个点来表示访问时输出的顺序。
img_b7dfe7e9d2892977307041bd95f67204.png
如果是前序遍历,那么输出的位置就是第一个园点的位置。中序遍历也是一样:
img_25c9473cff26bd47b3fd73f0eeb52895.png
中序遍历就是在遍历到中间那个点的时候就输出。后序遍历自然就是最后一个位置输出:
img_1911caaa6435ebbf4da26461cfa44d26.png
后序遍历有一个很好的应用,就是释放内存的时候可以使用后序遍历的操作。递归实现二叉树的遍历其实很简单,就是调换几个位置就好了,结合上面的图理解一下就好。

void preOrder(Node *node){        if (node != NULL){            cout << node->value;            preOrder(node->left);            preOrder(node->right);        }    }    void inOrder(Node *node){        if (node != NULL){            inOrder(node->left);            cout << node->value;            inOrder(node->right);        }    }    void postOrder(Node * node){        if (node != NULL){            postOrder(node->left);            postOrder(node->right);            cout << node->value;        }    }

没有什么难度的。注意到后序遍历是左右才到中间,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对对整棵树进行释放。

void destory(Node *node){        if (node != NULL){            destory(node->left);            destory(node->right);            delete node;            count --;        }    }

之前我们遍历二叉树都是往深处遍历,都是遍历完一颗子树再遍历其他子树,所以又叫深度遍历。对于遍历方式还有另外一种,就是广度优先遍历,对应到二叉树里面就是层序遍历。先遍历完树的一层再遍历下一层。这种遍历方式没有往深处遍历到底,而是更关注广度的遍历。要实现这种遍历就需要使用到队列,事实上很多广度优先遍历都是用队列来实现,图的广度也是这样实现。

void levelOrder(){        queue
q; q.push(root); while (!q.empty()){ Node *p = q.front(); q.pop(); cout << p->value; if (p->left){ q.push(p->left); } if (p->right){ q.push(p->right); } } }

这样很容易就实现了。二叉树的删除操作应该是属于二叉树操作里面比较难的部分,难的不是因为·删除本身,而是在于删除之后要怎么保持树的性质,所以是需要旋转。首先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,求二叉树最大值和最小值。

img_479df287424696aeee7f0ea3ab1351bd.png
因为左节点是比当前节点小的,右节点是比当前节点大的,所以找左节点就是不断往左边走,直到没有左孩子为止:

Key minimum() {        assert(count != 0);        Node *node = minimum(root);        return node->key;    }    Key maximum(){        assert(count != 0);        Node *node = maximum(root);        return node->key;    }

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一样。删除最小值,删除最小值有两种情况,如果这个最小值刚刚好没有任何节点,删除就很简单,如果是有的话那就需要一些操作了。

img_6cde776977a05b9049d15d948514af99.png

这种情况就很好删了,直接去掉即可。但是如果是有右孩子
img_faf1d998ebbc78bad44f6315a999ab11.png
这种情况删除最小的就需要做一些变化了,但也不是特别复杂,直接把右节点拉上来就好了,因为子树也是一颗二叉树。类似的思路删除最大值
img_c2d3b30b891922584fb6b6970a903d6f.png
这种情况删除最大值也是很简单的,直接扔了就好,但是如果是有左孩子的,直接把左边的子树拉上来就好了。
Node *removeMax(Node *node){        if (node->right == NULL){            Node *left = node->left;            delete node;            count --;            return left;        }        node->right = removeMax(node->right);        return node;    }    Node *removeMin(Node *node){        if (node->left == NULL){            Node *right = node->right;            delete node;            count --;            return right;        }        node->left = removeMin(node->left);        return node;    }

其实差不多的。最大值只会有左孩子,最小值只有右孩子。回到删除节点,对于只有右孩子,因为右孩子本来就大于当前节点,只有左孩子也是一样的。最难的就是左右孩子都有的情况,这样就尴尬了:

img_e61da26c890df9a864808b5abfa60e6d.png
如果是这种情况,我们就需要寻找当前节点的右孩子的作结点,找到
s = min(d->right)
,如果59没有那么就是删除60了,很明显,就是右子树的最小值了。

Node *remove(Node *node, Key key){        if ( node == NULL){            return NULL;        } else if (key < node->key){            node->left = remove(node->left, key);        } else if (key > node->key){            node->right = remove(node->right, key);        } else{            if (node->left == NULL){                Node *right = node->right;                delete node;                count --;                return right;            } else if (node->right == NULL){                Node *left = node->left;                delete node;                count --;                return left;            } else{                Node *delNode = node;                Node *successor = new Node(minimum(node->right));                count ++;                successor->right = removeMin(node->right);                successor->left = node->left;                delete delNode;                count --;                return successor;             }        }    }

首先判断一下是不是只有左子树和右子树,如果只是有一边,那么可以直接把那一边拉上去,如果是两边都有,那就需要找到右边的最小值,代替要删除的节点。这里有一个陷阱,使用successor得到最小的节点之后,后面又删除了,这样就会得到一个空指针,我们只是要得到它并不是要删除,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复制一份过来,不能直接就拉过来。

以上的操作都是把二叉树当成一个查找表来实现的,但是二叉树还有一个很好的性质,二叉树是有很好的顺序性,所以二叉树不仅仅可以用来实现查找,还可以找最小值最大值,前驱后继等等。但是二叉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各种元素的插入顺序的不同是可以导致二叉树的结构不一样,如果数据是基本有序的,插入基本就是一个链表的形状了,退化成了一个顺序链表。改进方法后面会提到红黑树AVL树这些更加高级的数据结构。

并查集

这个数据结构并不算高级的数据结构,但是在后面的图会用到来判断是否形成环,如果两个节点的根是相同的,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两个节点是同一组的了,也就是已经连在了一起。之前的堆,二叉树都是树形的结构,而这个并查集也算是一种树形结构,但是和上述的两种不太一样。并查集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很多,首先就是连接问题:

img_29df56230428d964dcc9449ecbea8754.png
想知道相邻两个点是不是连在一起的,如果这两个点是相邻的,沿着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,但如果是一个左上角,一个右下角,那就很难看出来了。这种结构如果用并查集容易多了。连接可以应用在互联网之中好友之间的连接,一个人是否可以通过另外一个人认识另外一个人,这就是一种连接问题。
首先要知道一个并查集要支持什么操作,并查集主要支持两个操作,union,find,连接和查找操作。
用元素的下标是不是相同来表示这两个元素是不是连接的:
img_03806eed6cd84b76e42a7fa483967b2f.png
前面的一半就是一组,后面的一组又是一对。

class unionFind {private:    int *id;    int count;public:    unionFind(int n) {        count = n;        id = new int(n);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< n; ++i) {            id[i] = i;        }    }    ~unionFind() {        delete[] id;    }

一开始大家都是各自为政,没有组团,所以都是不一样的,直接按照序列号即可。查找就是很简单了,就是直接返回id[]即可。

int find(int p) {        assert(p >= 0 && p <= count);        return id[p];    }

判断是不是连在一起的,直接找到当前属于的下标再比较即可,

void unionElements(int p, int q){        int pID = find(p);        int qID = find(q);        if (pID == qID){            return;        }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< count; ++i) {            if (id[i] == pID){                id[i] = qID;            }        }    }

连接其实就是把两个堆连在一起,扫描下面的坐标相同的元素赋值即可,赋值那边赋值都可以。这种并查集查找很快,也叫quickUnion。

UF_version1::unionFind uF = UF_version1::unionFind(10);    uF.unionElements(1, 2);    uF.unionElements(5, 4);    uF.unionElements(3, 1);    cout << uF.isConnected(4, 5) << endl;

上面这一种实现方法虽然实现查找的时候很快,但是实现并操作的时候很慢,需要进行遍历。并查集的另一种实现方式,而这种实现方式是后面实现并查集的一种常规实现方式。将每一个元素看成是一个节点,如果两个元素是一起的,那么这两个元素是一个指向另一个的。

img_c1d1cbb2e315df7f37129f6556fe10a3.png
这个时候2 3 1是指向了一起的,那么这三个就是一伙的,2是这个堆的根节点。
img_e311759829b9ddfa634f30e1901adc01.png
如果这两个堆要连在一起,那么只需要把他们的根连在一起就好了。
img_2b8af2d23ea4adb724cf7343ec0bccb9.png
如果一个元素指向另一个元素,那么他的下标就存那个被指向的元素。把6,3或者是7,3连接一起都是一样的,因为他们的根是一样的。要修改的其实就是find而已,其他都是差不多的。

int find(int p){            assert(p >= 0 && p <= count);            while (parent[p] != p){                p = parent[p];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return p;        }        bool isConnected(int p, int q){            return find(p) == find(q);        }        void unionElements(int p, int q){            int pRoot = find(p);            int qRoot = find(q);            if (pRoot == qRoot){                return;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parent[pRoot] = qRoot;        }

不断向上找到自己的根,自己等于自己的就是当前的根了,如果不是就向下寻找,直到找到为止。这个时候的合并效率就不低了。注意到代码中的构造函数中有一个ecplicit,因为在c++中单个参数的构造函数是存在有隐式的转换的,加上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禁止了,只能显示的构造,比如String = "Hello";就是一种隐式构造。

对于这种并查集,还是有优化空间的:

img_8d6405a337be60c94bdff8968b0a4537.png
比如这两个堆要和在一起,如果是9合到另外一个,
img_c1c260dce32fbb7c2c4c0761beef2eb2.png
这样做没有问题,但是这样查找效率不高。
img_538c54c3056a8cc19218900a8ac76a56.png
效果虽然是一样的,但是查找起来确比上面那种要快很多。比较之后哪一个小的就插入到大的那个上面去。

private:        int *parent;        int *sz;        int count;

增加一个sz的数组存储当前这个集合的数量,用于后面插入的比较,哪个大就插哪个。只要改变一下unionElements就好了,其他的不用变。

void unionElements(int p, int q) {            int pRoot = find(p);            int qRoot = find(q);            if (pRoot == qRoot) {                return;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if (sz[pRoot] < sz[pRoot]){                parent[pRoot] = qRoot;                sz[qRoot] += sz[pRoot];            } else{                parent[qRoot] = pRoot;                sz[pRoot] += sz[qRoot];            }        }

其实基于数量的优化还不是最优的,如果一个堆过于分散那么合并起来的效率不是很高的,所以还有一种改进方法,就是对比两者的层数插入即可。并查集的线路压缩,以上的插入很多时候有些随机的成分,如果对这个线路的结构进行调整会快很多。这种方法就叫路径压缩。

img_c5fb4731bda09a0de7632df83c16eb35.png
这种路径的查找明显是效率很低的,
img_6ba886dbba302e929edec251d03316b0.png
直观上进行调整,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。代码实现很简单,就是一句话的事情。

int find(int p) {            assert(p >= 0 && p <= count);            while (parent[p] != p) {                parent[p] = parent[parent[p]];                p = parent[p];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return p;        }

没了,路径压缩就这样。当前节点指向他的根就好了,而find就是找到它的根。递归求解即可。在经过了路径压缩的优化之后查找的复杂度几乎就是O(1)复杂度了。

最后附上github地址:

转载地址:http://pavta.baihongyu.com/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python 内部函数,以及lambda,filter,map等内置函数
查看>>
大家猜猜看除了围棋,人工智能下一个颠覆的领域是什么?
查看>>
SharePoint 2013 数据库中手动更新用户信息
查看>>
SharePoint 2013 表单认证使用ASP.Net配置工具添加用户
查看>>
《C程序员:从校园到职场》出版预告(1):从“高大上”到“柴米油盐”
查看>>
李飞飞获全球最权威女性领导力奖 Athena Award,讲述推动AI多元化三大原因(视频)...
查看>>
线程堆栈大小 pthread_attr_setstacksize 的使用
查看>>
杀手洗车房:黑客能困住并攻击汽车
查看>>
云计算物联网Hold住未来十大技术趋势
查看>>
2016总结 - 我的转型之路
查看>>
优化Hadoop Balancer运行速度
查看>>
分析型数据库受大数据市场追捧
查看>>
深度学习训练,选择P100就对了
查看>>
ElasticSearch小操之Marvel,Sense
查看>>
[译] Redux 有多棒?
查看>>
Powershell 邮件发送
查看>>
创建代码生成器可以很简单:如何通过T4模板生成代码?[下篇]
查看>>
大数据时代分析师 Splunk助大数据落地
查看>>
【前沿】何恺明大神ICCV2017最佳论文Mask R-CNN的Keras/TensorFlow/Pytorch 代码实现
查看>>
云计算中心的实施技术
查看>>